小法庭创出新办法——铜川印台陈炉法庭深化诉源治理侧记

瓷片铺路、曲折延绵,罐罐垒墙、层层叠叠。铜川市印台区法院陈炉法庭位于铜川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陶瓷古镇。法庭有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均为年轻女干警,主要审理陈炉镇、王石凹街道的民商事案件。

近年来,陈炉法庭秉承小法庭亦有大作为的理念,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化诉源治理,总结出了“三角形工作法”。法庭先后被授予“枫桥式人民法庭”、全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陕西省十佳人民法庭、全省首批“两化”建设示范法庭、铜川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3年12月18日,法庭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让矛盾纠纷止于诉前

“‘三角形工作法’是以党的领导为顶点,以线上线下多平台为‘基线’,搭建多个线上调解渠道和线下说理站、调解室等,服务保障‘左右线’。”陈炉法庭庭长李丹说。“左线”是用好基层前沿力量,让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司法力量连成一条线,充分发挥村(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等力量,畅通调解渠道。“右线”是以法院干警力量带动人人参与调解。法庭以“三边汇三点”,采用“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入讼”两种工作方法,探索诉源治理长效机制。

2023年11月20日,因分红问题,王石凹街道某村经济合作社和某养殖专业合作社产生纠纷。在王石凹街道调委会和司法所联合调解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虽然达成了调解协议,如果他们后面不履行的话,不是白忙活了吗?”在陈炉法庭,某村经济合作社代表王某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您别担心,法庭会依据你们前期的调解协议,出具一份司法确认裁定书。这份裁定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对方不履行协议的话,您可以到法庭申请执行。”李丹对王某说。

以服务保障群众利益

“司法确认不仅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还方便了当事人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李丹说。

近年来,陈炉法庭大力推行“三角形工作法”,积极融入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先后与镇党委、镇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妇联等部门建立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镇综治中心建立了矛盾联调工作体系,与村(社区)综治中心建立了驻点调解工作机制。此外,法庭定期梳理分析案件,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分析报告》向镇党委汇报;定期到企业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对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完善部门联动、分层解纷、高效便民的诉源治理体系,让“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成了群众共识。

用柔情司法化解民忧

“感谢法官的调解,让我拿回了辛苦挣来的钱。”当事人王某激动地拉着陈炉法庭法官的手说。

2023年11月1日,陈炉法庭受理了一起劳务纠纷案。王某受雇于张某,在某小区干活。完工后,张某拖欠王某劳务费1.07万元。受理案件后,法官采取拉家常、讲事实的方式,向二人分析利弊、释法明理。经过沟通交流,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张某表示将分两次支付王某劳务费,于2024年12月30日前支付完毕,王某也表示放弃主张的误工费和交通费,双方握手言和。近三年来,陈炉法庭受理各类案件713件,办结案件695件,判决案件181件,调解案件312件,撤诉案件147件。

处在基层治理最前沿,陈炉法庭着眼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务工人员,秉持“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理念,对关乎民生的纠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法庭坚持数字赋能,充分使用云上平台,提高办案效率。三年以来,法庭在线调解82次、网上开庭48次,对186件案件进行了网络庭审直播。

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当事人,陈炉法庭坚持在案发地开展巡回审判,到农户家里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三年来,法庭累计开展巡回审判30余次。(张迪 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