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公安局芝阳派出所组建起31支“花椒巡逻队”
“花椒警务”护丰收
初秋的韩原大地,55万亩大红袍花椒如霞似火。漫山遍野的椒林中,一群身着制服的身影格外醒目。
8月22日,在韩城市芝阳镇清水村的椒园里,韩城市公安局芝阳派出所民警正带着网格员巡逻。“现在有民警巡逻,心里踏实。”椒农陈建国一边采摘着花椒,一边笑着说。
韩城是“中国花椒之乡”,芝阳镇是花椒的核心产区,已形成从种植到研发的全产业链。然而,花椒产区地处山区、村落分散,采摘季流动人口增多,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对此,芝阳派出所创新推出“花椒警务”模式。
“警网融合”织就平安防护网
“我的花椒被人摘了。”8月18日,芝阳镇桥头村村民倪某向巡逻的派出所民警牛子龙求助,称自己家种的花椒被他人采摘了。
牛子龙立即联系村干部、网格员进行调查。经过近2个小时的努力,找到另一方当事人,成功解决了这一纠纷。
针对山区治理难题,芝阳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25个警务网格,整合社区民辅警、村组干部、网格员等力量,组建起31支共276人的“花椒巡逻队”。“花椒巡逻队”队员穿梭在山间地头,既当巡逻员,又做调解员,形成了“网格发现—民警处置”的治理模式。
“以前,大多是椒农或椒客直接来派出所找我们,处理问题最少也得两三天时间,影响采摘花椒的进度。现在,我们依托4个警务片区、4个警务室,加强了巡逻。巡逻队发现问题,就地办公,及时化解纠纷,节约了时间。”芝阳派出所教导员张伟说,如今通过网格微信群,村民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民警的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芝阳派出所已排查化解涉椒纠纷、地界争议等矛盾40余起,为椒农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花椒被盗警情同比下降32.6%。
网格微信群不仅是信息传递的“直通车”,还是普法宣传的“微课堂”。民警定期推送的反诈知识、劳动合同法规等内容,让椒农在休息时就能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上次有人冒充收购商要先打保证金,我一看就知道是骗局。多亏了微信群里发的案例。”椒农陈建国说。
“流动调解室”开到花椒园
“这筐花椒只装了七成满,按整筐算不合理。”8月15日,赵峰村椒园里,外地椒客与椒农就一筐花椒的计量标准问题发生争执。
正在附近椒园巡逻的牛子龙接到警务联络点报告后,立即带领调解团队赶赴现场。他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安排随行民警设置临时调解点——警车后备箱打开变成“移动办公桌”,取出调解登记本、计量器具和便民服务箱。
针对矛盾关键点,牛子龙联合村干部提出解决方案:对已采摘的筐装花椒,每筐花椒达八成满及以上的按整筐标准计算,每筐花椒不足八成满的按七折标准计算;后续采摘,统一使用标准容量筐具,每采摘10筐,就随机抽检称重;建立采摘质量奖惩制度,对采摘花椒中掺杂枝叶的行为,根据掺杂程度,对花椒筐数或重量进行相应扣减。这个方法得到了椒农和椒客的一致认可,一场纠纷就此画上了句号。
每年花椒采摘季,都会有数千名外地椒客来到韩城市。为快速化解劳资纠纷,芝阳派出所将“流动调解室”搬到椒园里。“这些纠纷看似是小事,但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引发大矛盾。”芝阳派出所所长范江峰说,他们总结出“一看记录、二核数量、三讲法规”的快速调解法,最快10分钟就能解决一起纠纷。
截至目前,“流动调解室”已成功化解薪资纠纷19起,为外来务工人员追回工资8万余元。同时,民警还在调解间隙开展普法宣传,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讲解劳动合同、安全生产等法律知识。
驻企警务激活发展动能
“多亏了驻企民警,帮助我们顺利解决了原材料的运输问题。”8月18日,陕西为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牛海平激动地说。在芝阳镇的花椒产业园区,像这样的企业有20多家,驻企警务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安全屏障”。
芝阳派出所创新推行“一企一警”服务模式,选派经验丰富的民警进驻企业担任安全顾问,提供从安防指导到法律咨询的一站式服务。韩城市金太阳花椒油脂药料有限责任公司曾因劳资纠纷影响生产。驻企民警王军得知后,主动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帮助企业完善了用工制度。
“以前遇到问题得跑多个部门,现在民警就在园区,随时能找到人。”芝阳镇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晓雯说,驻企警务实施以来,涉企警情处置时间平均缩短60%,企业满意度达100%。这种“贴身守护”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还成为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今年有3家深加工企业签约落户。
如今,黄河岸边的椒香愈发浓郁,“花椒警务”的创新实践仍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公安蓝”与“花椒红”交相辉映,共同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