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调 宽民心 ——汉中市南郑区创新解纷机制提升诉源治理效能

2022年以来,汉中市南郑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创新“村村调”多元解纷机制,不断增强基层诉源治理效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全年诉前调解收案2496件,一审民商事收案率同比下降26.3%,实现连续三年逐年下降,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的基层治理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共建共治 聚诉源治理合力

“法庭经过不断探索,解决了部门分割、联动不畅等问题,逐步建立了源头预防、前端化解、调解优先的诉源治理机制。”5月20日,南郑区人民法院黄官法庭法官徐剑接受采访时说。

在推动诉源治理工作中,南郑区坚持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诉源治理的强大效能,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推动、多元并举、社会参与”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南郑区始终坚持共建共治,一体推进人员力量、治理单位、调解组织、调解平台和综治中心融合互促,整合人民调委会、行业调委会等力量,成立特邀调解组织338个,吸纳在册特邀调解员360名,努力实现特邀调解全域覆盖、矛盾纠纷“村村(社区)可调、村村(社区)可解”。

南郑区邀请镇(街道)、派出所、综治中心等35家基层治理单位的55名干部以及80名特邀调解员(网格员)等,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了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媒介,纵向延伸至镇村综治中心,横向对接基层治理单位、调解组织的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南郑区将诉讼服务中心对接融入综治中心,对适宜在镇村处理的纠纷,由区综治中心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逐级分流至镇(街道)综治中心、村级综治工作站等进行化解、调解,最大程度预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源头预防 化解矛盾在基层

黄官镇武家沟村“文说理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文正安,担任过多年村支书,是名调解高手。问起有什么调解诀窍,他说:“不能拖,不然小问题就成了大矛盾。”

文正安介绍,法庭通过调解平台,可以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指导,这让他们处理村里的纠纷更加得心应手。“有了法律支撑,村民对调解结果都很信服。”文正安说。

南郑区紧盯矛盾纠纷产生、发展、演变三个阶段,突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等重点环节,促进社会治理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内外衔接,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从“等事情发生”到“找问题解决”,南郑区、镇(街道)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加强与基层治理单位及相关组织进行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纠纷排查梳理,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不成讼”。

多调联动 提升群众获得感

杨某和张某是多年的邻居。2022年,张某翻建房屋后,屋檐的滴水落在杨某家的房屋上。杨某认为,张某家屋檐滴水导致自己家墙面渗水霉变,房屋地基下沉。在调处无果的情况下,杨某将张某告上法庭。法官查阅起诉材料后,组织了诉前调解,最终通过释法说理,促使杨某和张某握手言和。

这是南郑区开展诉调衔接“一站式”解纷的个例。南郑区委政法委积极履行牵头抓总职责,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和统筹协调,着力形成制度共建、治理协同、联防联控、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根据职能定位,南郑区人民法院坚持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参与诉调分流、繁简分流、速裁分流的总枢纽,与各级综治中心、重点行业领域形成预防化解链条,建立诉前调解、特邀调解、速裁审判无缝融合的诉讼与非诉讼对接机制。目前,南郑区成立了7个诉前人民调委会,建立以调解员个人命名的品牌调解工作室5个。

同时,南郑区积极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对婚姻家庭、医疗、物业、建筑等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区法院联合司法、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研究源头治理举措,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产生。

(肖军 陈菲 记者 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