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体育从这里起跑
延安:红色体育从这里起跑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故事
7月17日,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延安宝塔山下进行,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圣火在宝塔山下采集,不仅表达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更是表达对80多年前新中国的创建者们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一边坚持抗战,一边开展体育活动,最终赢得革命胜利的敬意。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寻访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故事。
毛泽东在王家坪打乒乓球
走进陕西体育博物馆,一幅延安时期的巨幅照片格外醒目。画面中,一张简陋的乒乓球案子前,毛泽东手持“自力更生”牌球拍,正在厚厚的雪地上挥拍打乒乓球。这一幕深深感染着展览馆的每一位参观者。
据资料记载,这张照片拍摄于1946年1月的延安王家坪。当时,大雪天气已在延安持续多日,天刚放晴,毛泽东走出窑洞,在王家坪与美国人马海德饶有兴趣地打起了乒乓球。
一天,警卫员找来两块木板,用工具刨平,再用刀削一削,一副富有“延安精神”的简易乒乓球拍就交给了毛泽东。凭借“光板”球拍,毛泽东不仅坚持训练,提高技术水平,还参加了在延安开展的乒乓球比赛活动。此举,在当时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美谈。
在延安,面对艰苦的环境,处在戎马倥偬之中的毛泽东不忘抽出时间关心体育工作。1941年元旦,毛泽东给延安保育院小学的同学题词:“又学习,又玩耍。”1941年秋,他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1942年9月9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锻炼身体,好打日本。”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多次号召、指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揭示了体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18次畅游长江。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举行了“九一”扩大运动会。此次运动会是延安时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竞赛和表演项目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体育盛会。文艺界人士为这次运动会谱写了会歌,党中央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上还进行了大型文体表演,所有运动员参加入场式。这些环节也成为新中国全运会必不可少的程序,并一直延续至今。
一幅宝塔山下排球赛的油画
坐落于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毗邻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展品,它仿佛是现代奥林匹克100多年来风雨兼程的浓缩。其中,来自中国的一幅油画显得格外醒目:宝塔山下,一群身穿军服、腰扎皮带的抗日战士正进行排球比赛,其中一位战士在网前跳起扣球,场边有骑着或牵着战马的指战员在观战。画面让人真实感觉到,在战争的紧张气氛下,抗日战士也不忘打一场排球比赛,表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这幅画的创作源泉,正是来自一张1941年延安时期朱总司令与抗日军政大学学生一起在宝塔山下打排球的珍贵历史照片。
1937年1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进驻延安后,按照中央苏区的优良传统,重视解放区军民的身体健康。党的领导人带头参加体育锻炼,推动军民体育活动开展,不仅配合了军事斗争,丰富和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文化生活,而且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从而铸就了延安时期的体育精神。
排球运动是我国革命战争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抗日战争期间不管是在革命圣地延安或是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排球运动一直受到广大军民和干部的喜爱。
在抗日军政大学里,差不多每个队和大队都组织了排球队,并经常举行队与队之间的比赛。一到傍晚,延安的山坡下、山沟里,到处可以看到打排球的人们,有的在比赛,有的在练习,有的围成圆圈在托球……一派生气勃勃、欢乐愉快的景象。
当时的排球、运动服装和其他体育器材都非常缺乏。如果有哪一个单位弄到一只新排球,大家就会如获至宝,不到较大正式比赛,决不舍得拿出来用。大家时常把已经不能用的破球,补了再补,缝了再缝,或者动手用羊皮包羊毛来做排球。没有服装,就赤脚光背上场比赛。没有网,就自己用麻绳编织。
一支战争中的高水平篮球队
走进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大楼,一尊贺龙的半身塑像安放在大厅里。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体委主任,贺龙将军曾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组织起了一支高水平篮球队——战斗篮球队,并在战争年代享有盛名。
这支战斗篮球队成立于抗日初期,是由军区里的军政干部所组成的一个业余性的球队。那时战争频繁,球队队员除了随军作战,还积极训练参加比赛。
在战争频繁和生活艰难的日子里,战斗篮球队的队员在行军时除身背炒熟的干粮和枪支外,还要把篮球背在身后,铁质的篮圈驮在马背上,没有马时就自己背着走。到达宿营地后,则借老百姓的独木柱和木板,钉好篮圈,找块平坦的黄土地,把篮球架安置起来,开始训练。遇到打仗时,他们放下篮球就作战,战斗停了,放下枪支就训练。球队队员、革命烈士李坎,在与日寇作战攻克晋西北兴县时,身受几处伤,经医疗痊愈后仍然坚持篮球训练。这支队伍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实力。
这支战斗篮球队曾在1941年和1942年,来到延安,打遍了各个篮球队,并且战无不胜,名气享誉延安,被人们称为百战百胜的战斗队。
延河水孕育了新中国的体育
延安时期,延河成为天然游泳池,许多人在延河里游泳、打水球、嬉戏等。一些人还把清凉山上一块突兀的自然岩石当作跳板练习跳水……延河水不仅哺育了新中国的创建者们,也哺育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
据史料记载,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一到夏季,延河就成为军民们的天然游泳池,几十里长的延河到处是游泳的人们。一想到在红军长征中,有些干部战士不是牺牲在战场,而是因为不会游泳而献出生命时,大家就把学会游泳看成是战争的需要。
每年延安体育会,都要在延河组织几次规模不等的游泳比赛。规模最大的是1942年举行的“九一”扩大运动会游泳比赛。比赛设有骑兵武装渡河、步兵武装抢渡、水中救人、水中寻物、潜水、水球、跳水等项目表演,其中参加游泳比赛项目的选手就有134名。
到了冬季,结冰的延河又成了天然的滑冰场。人们不仅在冰封的延河上进行滑冰运动,举行花样滑冰表演,在后来还进行冰球比赛。
那时的延安钢铁很缺,大家就用收集来的刻蜡纸的废钢板,一破两半打成一副冰刀,同时收集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留下的炮弹钢片,用来打冰刀,还把前方来的战士捐出的日本大皮鞋战利品,用作溜冰鞋。冰球杆搞不到,干部战士就想办法到山上去寻找那些自然弯曲、长得像冰球杆一样的硬木料,请木匠刨光后使用。
延安的冬季很冷,但冰球表演赛却吸引了很多军民来看稀罕。参加表演赛的人员有从东北或平津来的学生,还有从苏联学习回来的部队指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