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最美船工” ——记“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任凤祥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任凤祥在黄河上摆渡。
7月23日,参加完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回到西安的任凤祥,捧着“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证书感慨地说:“这个荣誉是属于和我一起救人的船工兄弟们的。以后遇到紧急情况,我们还是会挺身而出。我会带着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多做好事,多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今年68岁、家住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南河底村的任凤祥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熟悉水性。作为黄河渡口义务摆渡人,自1978年起,任凤祥就坚守黄河险段开展救援。40多年来,他和由他组建的“任凤祥志愿服务队”舍生忘死、不计酬劳,先后挽救100多名落水者的生命,救助500多名身陷险境的群众,免费接送往返病人600多人次。任凤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黄河最美船工”。
用生命守护生命
秦晋黄河峡谷是黄河水流中最为湍急的地方。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人畜财物落水的事件。
任凤祥说:“我第一次救人时18岁,那年从黄河中救起1名村民和他的1只羊。”自此,见义勇为、黄河救人成为任凤祥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危险的一次救人,是为了救一名小伙子,那次差点搭上了命。”任凤祥说。
那是十几年前,任凤祥背着装有20斤高粱的袋子往黄河对岸游,途中听到声嘶力竭的呼救声。一名小伙子落水了。任凤祥奋力游过去,用力托起小伙子。由于水急浪大、难以靠岸,任凤祥只得丢掉粮袋托举着小伙子漂游了十几里远。“上岸后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在一尺高的沙台缓了好长时间才爬上来。”任凤祥说。
任凤祥不仅救了小伙子,还把自己过年才舍得穿的衣服拿出来给小伙子换上,并给了他路费。
任凤祥救人最多的一次是在1986年4月11日,当时山西省临县一艘客船在驶往佳县白云山途中触礁,船上171名乘客全部落水。正在岸上修船的任凤祥和6名船工发现情况后,当即跳上木船,在恶浪激流中奋力拼搏2小时,顺流疾驶15里,救起31名落水者……每次谈起此事,任凤祥都很懊恼:“当时我的机船正在维修不能使用,不然还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扬美德誉享两岸
2004年,为了提高施救速度,挽救更多的生命,任凤祥决定买艘快艇。任凤祥的妻子郝春林对此大力支持,并拿出了家中的全部积蓄交给丈夫。“救人是积德的好事。”郝春林说。
一天傍晚,佳县金明寺镇季家沟村村民韩某由于雨后路滑,不慎跌落水库。韩某的儿子情急之下跳入水库营救,不料也未能上岸。由于夜深能见度低、地形复杂,参与救援的派出所、消防队、乡政府、村委会等工作人员都没能成功救援。
任凤祥得知后,立即组织队员前往救援,最终在次日凌晨4时许先后将韩某父子二人打捞上岸。事后,韩某的家属与镇村干部准备答谢任凤祥和他的队员时,才发现他们早已默默离开,只留下岸边深深的泥脚印和沾有血迹的粗麻绳。
如今,任凤祥依旧守在黄河岸边,他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早已传遍黄河两岸。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诉说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这些都是人们对他无私救人美德的赞誉。
以爱心接力真情
任凤祥摆渡有条规矩,就是救人和接送病人不收钱。尽管他的家庭收入不宽裕,但他一直都在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有村民这样评价他:“他很少考虑自己,总是一门心思地去救助别人。”
曾经被任凤祥救过的山西村民李新平当了乡村医生后,也秉承了任凤祥的一贯作风,为乡亲们看病,不论路有多远,只收药费不收出诊费。任凤祥的儿子说:“我爸经常教育我们,要多做好事、善事,在十里八乡留下好名声。”
多年来,默默奉献的任凤祥获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黄河抢险救人英雄民兵”等称号。任凤祥自豪地说:“这是我留给后辈们的精神财富,希望能够激励后辈们比我做得更好。”
2013年6月,任凤祥带头组建了“任凤祥志愿服务队”。多年来,志愿服务队坚持“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的服务理念,开展助人为乐、捡拾垃圾、植树护绿、文明劝导、帮困扶弱、慈善捐助、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队员们每日轮流值守在黄河岸边,开展爱心接力。任凤祥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动更多的人做好事、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情。”(记者 张震 见习记者 高艳飞 通讯员 康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