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招”激活平安建设“一盘棋”,且看榆林如何排兵布阵
“下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如何下好棋,就看如何“落子”。如果将平安建设看作棋局,社会治理就是关键之“子”。近年来,榆林精心谋划部署,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家快来看,榆林如何排兵布阵,巧布市域社会治理“四颗子”,激活平安建设“一盘棋”。
第一招:善奕谋势 强化市域统筹
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强化市域统筹是顺势而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榆林市始终站在市域一体化统筹发展战略高度,制定为期三年的《榆林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方案》,建立“党委政府+专家+社会组织+群众+互联网”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铺开了榆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践之路。各县市区谋篇布局,具体组织实施,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笃定前行。榆阳区委、区政府将基层社会治理上升到全区战略层面,作为全区整体工作布局的五大战略板块之一,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组织体系、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智慧系统、队伍力量“六大集成创新”工作思路,出台20多个政策指导文件,建立区委政法委总牵头、四套班子分管领导齐抓、相关部门统筹推进的专班专抓机制。市域社会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榆林正在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榆林特色、符合市域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第二招:排兵布阵 大抓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经过调研实践,开始探索榆林基层治理的模式,走一条“试点先行、社区突破”的路径。试点社区聚焦党建引领、标准建设、科技支撑、网格管理和特色服务,打造“4+X”样板,做到人员、数据、资源“三整合”。试点社区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好做法,榆阳区三官会社区“党小组+自管小组+红管家”服务模式,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绥德县东街社区强化党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打造“党建+多元服务”模式,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通过探索实践,榆林找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纵向上,形成了贯穿市、县(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治理工作体制;横向上,社区与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之间高效联动,实现区域化共驻共建新格局。在2020年,全市150个社区中有63个“零发案”,80个社区发案下降或持平。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用新意为榆林带来了暖意,让群众感到了满意,显著地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招:协力同心 画好平安圈
画好平安圈,齐心协力铸平安。为加强榆林与毗邻地区平安协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榆林,榆林市主办第一届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建设工作协作交流会,来自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5省8市31个县市区政法机关负责同志齐聚榆林,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创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圈协议书》,共树“大平安”理念。探索与毗邻区域建立“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平安联创模式。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建设协作战略,与毗邻地区初步实现了理念协同、规划契合和组织健全,为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府谷县立足三省区交界的特殊位置,积极探索省际协同治理新模式,签订“晋陕蒙三省镇级区域平安建设合作共建协议”,邀请相邻县镇,召开平安建设联席会议6次,商议基层平安创建、社会治理等工作,省际边界5个镇在2020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件,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奠定了坚实根基。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榆林深刻认识到了协作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努力“画”好平安圈,奏响和谐发展最强音。
第四招:与时俱进 发布平安指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平安指数将成为平安状态的“晴雨表”、社会风险的“预警器”。指数有助于及时掌握、客观反映各地平安状况,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平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平安建设的稳步推进,榆林在全省率先引入平安指数应用系统,对榆林市下辖12个县市区的平安状况做出评价。综合安全指数、消防事件和市民诉求三个一级指标,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时间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平安指数在业务数据及时推送的情况下,对城市平安状况实现每天评价。平安指数应用系统用柱状图、曲线图、颜色区分等明示化的方式对县市区平安状况进行通报,评价客观真实,具有时效性,进一步提升榆林平安建设科学水平,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添砖加瓦,为提升居民安全感做好科技支撑。
平安建设系千家万户,人人参与保国泰民安,加快推进榆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榆林的课题仍在继续。榆林用改革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率先在全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小切口撬动大转变、以抓具体推动深治理,下一步,榆林将探索形成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市域治理制度体系,分领域示范、有计划推进,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下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这盘棋”,榆林信心十足!
(榆林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