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丨长武县推行“三合三变”工作法,打造新时代“枫桥式”综治平台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四月二十一日,在长武县综治中心办事大厅,群众在咨询法律问题。
陕西日报记者 琚鹏飞文/图
4月21日,长武县综治中心的办事大厅里敞亮整洁,群众咨询法律问题,工作人员耐心服务。该综治中心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治服务、信息指挥、处置督办五大功能于一体,被群众称为矛盾纠纷调处“终点站”。
长武县聚焦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职能定位,创新推行“三合三变”工作法,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信息化管理综治中心,打造新时代“枫桥式”综治平台。
数据显示,“三合三变”工作法推行以来,长武县综治中心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信访事件、调解矛盾纠纷2.4万余件。去年,长武县群众对政府满意度为99.35%。
整合力量 让“多头”变“统一”
“‘三合三变’工作法的首要任务就是力量整合,推动基层治理从‘多头’向‘统一’转变。”长武县综治中心副主任高蕊说,“过去处理矛盾纠纷,群众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奔波。现在,我们把分散的治理资源整合,让群众进一扇门、享多元服务。”
在综治中心法律援助窗口,长武县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尚超青介绍:“去年8月以来,我们整体入驻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除了法律援助中心入驻,该综治中心还整合公安等21家单位资源,设置了18个窗口、10个调解室和8个功能科室,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劝世工作室”是长武县人民法院为充分发挥退休干部作用,在综治中心打造的诉前调解室。作为一名有多年司法经验的调解员,工作室负责人王劝世告诉记者,矛盾纠纷调解不仅需要法律知识,还需要耐心和技巧。
王劝世介绍,今年他调解过一起无人机买卖合同纠纷,涉案金额超过27万元。他分头约谈当事人员,既讲法理又谈人情,最终促成和解。第二天,原告还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矛盾化解……综治中心“一站式”服务的背后,是长武县对治理资源的深度整合。长武县在构建综治中心便民矩阵的同时,出台系列政策,将社会治安等基层基础工作全部纳入网格,用“一张网”筑牢综治根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在网格设立党支部、党小组,聚合综治力量,将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
联合服务 让“问诊”变“会诊”
法治服务、网格服务、信访服务……在综治中心运行过程中,长武县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法治兜底原则,推动综治中心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在洪家镇丈六村,网格员陈涛每天都会穿着蓝马甲,在网格内走访群众、宣传政策。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反映的问题。
今年3月,丈六村村民孟金全与赵春海因地界划分不清发生冲突。陈涛立即前往现场调解,仅半天便划定了地界,化解了矛盾。
“全县有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是在网格发现的,能现场解决的,我们尽量现场解决。”陈涛说,“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通过‘长通办’APP上报,镇上的综治中心会协调相关部门来处理。我们上报的事件基本实现10分钟受理、1小时转办,简单事件可1日内办结。”
陈涛的日常,是长武县249名专职网格员工作的缩影。洪家镇综治中心主任韩佳峻介绍,长武县通过网格员开展走访等“三访”服务,以及村(社区)就地化解一般纠纷、镇(街道)调处复杂纠纷、县级综治中心调解疑难纠纷的矛盾纠纷“三级调处”机制,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风险不出县”的治理闭环。
聚合资源 让“治理”变“智理”
“拍张照片上传,水表坑盖丢失的问题不到1小时就解决了!”洪家镇姜曹村村民朱银娟举起手机,展示“长通办”APP的操作流程。
“这个APP可方便了,有啥问题拍个照片上传,很快就有人来处理。”朱银娟告诉记者,此前,有村民想移栽自家门前的树木,但担心压断广电网络线缆,朱银娟帮忙通过APP上传了照片和情况说明。第二天,她就收到了处理结果:在广电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村民顺利移栽了树木。
朱银娟口中的“长通办”APP,是长武县社会治理现代化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通过这个APP能上报纠纷、咨询政策、查询办事进度。
“我们这个平台就像一个‘智慧大脑’,整合了9大功能56个扩展应用,不仅能快速响应群众诉求,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风险隐患点位。”高蕊介绍,为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长武县聚合资源,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了县域数据一库共享、事务一键通办、应急一屏调度。
“三合三变”工作法的推行,让长武县的基层治理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我们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三合三变’工作法,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效能,让综治中心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平安前哨’和‘幸福驿站’。”长武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车小明说。